您的位置:首页 > 民俗风情>藏族婚姻习俗

 

藏族婚姻习俗

 

  藏族因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开有成了特殊的传统婚姻习俗。因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。渗透至今已有变异,但那些蕴深厚的古老婚俗仍情趣盎然。

  历史上,迪庆藏族的婚姻形式有一夫多妻、一夫一妻和一妻多夫三种形式。一夫多妻限于历史上的上层阶级内,但和汉族的娶妻纳妾不同,一个男子以姊妹两人为妻,婚礼中明媒正娶1人,其他姊妹则与姐夫(或妹夫)同居为妻。几个妻子无尊卑之分,能和睦相处。

  一妻多夫是藏族广大平民百姓中最典型的婚姻形式。

  1949年前广泛存在条件下,男子多入寺为僧或在外奔走,女子在家中操持家业。若一家有几个兄弟,就只为长兄举行婚礼。婚礼后,主妇在自己成婚时的房屋中,可轮流与其他几个弟兄之间。一般不会冲突,因为常有在外的,或者是“弟娶寡嫂”。即使同时在时在家,也不会互相冲突仇视。

  随着时代的进步,1949年后一夫一妻逐渐取代了上述两种婚姻形式。但长女留家的习俗一直不变,妇女在家中操劳的程度、主持家业的地位根深蒂固。 

  藏族以豪放、深情的歌舞丰富着生活,所以有了歌舞中的婚礼。

  藏族青年男女在歌会茶会中以歌相识,在相恋后以情歌情卦谈情说爱。婚礼中,男女双方家庭要特意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,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领头。

  中甸藏族嫁者(或入者)出门前,父母作临行嘱咐。出门时唱告别歌,如泣如诉。届时,喜官手中要捧着洁白的哈达,带领队伍绕柱而歌。送亲者骑马而行,途中唱路歌村歌,将一份深怀藉歌传给途中景物,传给全村人,以喜气祝愿村中万事万物美好兴盛。娶方已在门前列队迎候,备好香案、下马桌和背水女童。当送亲队伍到达时,充当迎亲队伍首领的喜官就上前恭请送亲队伍,喜官在下马桌上下马。有的地方的婚礼,在下马前还要举行迎福仪式。送亲队伍派一个骑手,手擎箭旗往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迎候,社为迎福。送亲队伍则唱着福歌而来,表明将福份带来了,呼唤福主迎接。迎福者道听歌骑马绕送亲队伍一圈,道一声辛苦,然后高喊:“福份来了!”飞马奔向村中迎亲方家门,以示迎来了福份。此时还有情趣盎然的一个“插曲”:送亲的骑手也飞马而前,旨在追赶迎福的骑手,如果追上了,可用鞭子“惩罚”他。其实,这正是青年骑手表演骑技的好机会,且让婚礼中的人们多了一份笑闹之趣。送队伍下马后,将哈达献在背水女童的水缸上,以示吉祥如意,然后唱门歌。进门时,迎亲者边蘸水酒向送者和新人,边唱"洒水歌"。进门后,送亲者还要唱赞歌,赞扬新人入门的家中祖辈,然后宣布陪嫁礼物。新朗新娘下跪点灯,披系红绳,就标志正式成婚了。宴席上,新娘夫妇向宾客献茶敬酒,以示谢意。

  中甸一些地方的婚礼中还有婚礼中还婚宴最后的“夏觉”仪式:主人为客人献上青稞酒,收下客人的贺礼,然后从喜官开始,依次脱帽致幽默诙谐的笑词,互相取笑,使婚礼气氛更趋于活跃。送亲队伍返回前,喜官还要唱“嘱咐调”,以眷恋之心,请迎方家人亲友善待进门的新人。当晚,迎方家举行锅庄舞会,长的通宵达旦甚至数日不歇。

  德钦藏族礼中歌的气氛更为浓厚,以一套完整的婚歌贯穿始终。先以歌求婚。媒人向女方(或男方)父老叔伯献上酒,唱歌求天神龙王之意、父老叔伯之心。迎亲队伍和迎亲队伍中的喜官是歌唱的领头者。在女方家中,迎亲者以相应唱词请迎亲者耐心等待时辰的到来。新人出门,唱乘马歌,营造一种吉祥的气氛。然后双方以问答的形式,唱起程歌、拦路歌,一路上,过岔道唱岔道歌,遇桥梁唱过桥歌,见水唱水、见山唱山,见了玛尼堆就要唱敬神歌。送亲者作趣,迎亲者凑趣,一路洋溢着欢歌笑语。在问答唱合之中,送亲者竭力设问,迎亲者就要设法流利应答,若有无以对答的情况,就客气地向送亲者敬酒献哈达,席地而坐的送亲者也就起身前行,使新娘在卜卦决定的时辰跨进新家。到子男方家门口,迎亲者举行迎接仪式,之后,进门又有进门歌。进门后,上楼唱樊梯歌,入座唱卡垫歌,入宴席唱席位歌……。歌声就这样烘托着婚礼的气氛。男方家婚礼高潮中,还要唱圆梦歌,送亲人和迎亲人以美言给婚姻一个圆满的祝愿和美好的象征。在离开前,送亲者唱寄托歌,标志着已将新娘寄托在幸福的新家,恳请新家给她照护。

  在州内一些藏区,曾盛行抢婚习俗。当有情的男女不能自由结合或无财力举办婚礼时,就由一方结伙背着另一方父母将另一方强拉回家。所谓“抢”,其实也只是一种形式称谓,被抢的人心甘情愿,过后,抢方托人向被抢方父母赔罪禀明,被抢方父母也一般不再反对,婚事就告成功。